答覆立法会问题
立法会八题:内地供港蔬菜
以下为今日(二月四日)在立法会会议石礼谦议员的提问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的书面答覆:
问题:
关于从内地进口的蔬菜,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 有否评估现时注册供港内地菜场能否生产足够数量的蔬菜,使本港的蔬菜价格能在不同季节均保持平稳;若评估结果是能够,有关的理据为何;若评估结果是不能够,有何解决方法;
(二) 现时有何措施监察在外省地方(例如北京和上海)的注册供港内地菜场的运作;及
(三) 鉴于有市民向本人反映,蔬菜的零售价并没有即时跟随批发价下调,出现“加快减慢”的情况,政府会否考虑进行调查,查证在批发层面有否操控价格的行为;若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一) 政府统计处出版的香港商品贸易统计显示,在二○○六年、二○○七年及二○○八年(截至十月)三年期间,内地供港蔬菜数量分别约为486,000公吨,589,000公吨及493,000公吨,占本港蔬菜总入口量九成以上。资料显示本港大部分的进口蔬菜来自内地,而整体供应量一直维持稳定,并无出现短缺的情。
内地注册供港菜场提供的蔬菜,无论在数量或产品种类上,均可满足本港市民在不同季节的需要。除去季节的分别外,蔬菜价格亦直接受天气影响,如夏季虽属市场淡季,但若遇上台风或暴雨,蔬菜产量会急降,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蔬菜价格仍然有可能作短暂飙升。以二○○八年为例,蔬菜统营处全年蔬菜平均批发价由夏季的每公吨(约1,650斤)约5,800元至冬季的5,300元不等,季度波幅约10%,大致正常。
(二) 现时内地约有680个注册供港菜场,分布于各个省市包括广东、北京、上海等地。注册供港菜场的名单上载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的网页。
根据香港政府与国家质检总局的协议,供港蔬菜须来自注册供港菜场,而内地检验检疫机构对供港蔬菜的菜场及收购站实施源头管理,并会对供港蔬菜装货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标识,及对运载蔬菜车辆进行封识。每一批输港的内地蔬菜都必须附有内地当局发出的“供港澳蔬菜农药使用报告单”及“供港澳蔬菜检验检疫监管卡”。
根据香港与内地协议,所有由内地经陆路输港的新鲜蔬菜,必须经文锦渡管制站进口,并于抵达文锦渡后接受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人员抽查。食环署人员会检查供港蔬菜货车的封识,核对及检查蔬菜的有关文件是否与付运蔬菜相符,如发现货证不符,便会扣检该批次的蔬菜,并会知会内地当局跟进。二○○七至二○○八年两年期间,食环署在文锦渡管制站共抽检了约57,000架次运菜车,并无发现蔬菜来源与付运文件不符合的个案。食环署人员亦会抽取蔬菜样本进行快速农药残留测试和详细化学分析。二○○七年至二○○八年两年期间,食环署在进口、批发和零售层面共就超过37,000个蔬菜样本进行农药残留测试,合格率为99.9%。
香港政府除与内地在源头管理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外,并采取在进口、批发和零售层面进行抽查的策略,确保食物安全。
(三) 政府的政策目标是维持各类食品稳定供应和保障食物安全。食品价格应由市场调节。政府会致力提高市场透明度,令市场更有效运作,让消费者作出精明的选择。
蔬菜批发在自由市场供求力量下自行运作,供与求均存在高度竞争。近数年来,我们并无发现供港蔬菜有不寻常的批发价格和供应情况。至于零售价格方面,正如其他鲜活食品一样,在不同季节和需求情况下会按自由市场的运作而有所调节,例如在主要节日期间部分鲜活食品的价格或会上升。政府主要致力维持各种主要食品的供应足够,以及提高市场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亦让业界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运作。
为增加市场透明度,渔农自然护理署每天均会在网页及电台发布主要副食品(包括蔬菜)的供应量及平均批发价格,供公众参考。
完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3时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