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立法会问题
立法会十二题:中医药产业发展
以下为今日(十一月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林大辉议员的提问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的书面答覆:
问题:
国务院于本年五月七日发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建设现代中药工业体系,并明确提出要在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坚持中西医并重。据报,在本年六月底举行的二○○九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中国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表报告,指在未来十年,中国将建构四千亿元的中医药产业。就本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会否抓紧机遇,为本港中医药产业制订长远的发展计划大纲,以配合国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把握中国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契机;如会,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二)将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什么形式的支援,以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或大幅度提高中医诊断与治疗水准,令更多人接受和采用中医技术;
(三)如何鼓励和支援中医药业界定期为中医药产品进行测试,以监控品质;会否考虑就对中成药进行检测的有关开支提供相关的扣税优惠;如否,原因为何;
(四)如何加强中医人才培训;会否增加中医药学位和研究课程的学额,以及加强临床实习培训;
(五)当局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二○○七年签署关于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的最新落实情况,并按中医药发展的策略、中医药政策法规、中西医协作的发展、中医药标准、中医师培训、医院管理及举办中医药文化交流及科普活动等七方面列出有关的落实情况;会否考虑检讨协议的内容,以进一步加强合作;
(六)过去三年,有否研究本港是否需要设立一所独立的中医医院;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及
(七)政府在十八区分阶段开设中医诊所的最新进度为何;会否考虑在全港各间公立医院增设中医诊所;如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一)政府一直支持及推动香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二○○九至二○一○年施政报告中指出,为推动中医中药发展,政府会尽快建立香港常用中药材的标准,把涵盖范围由目前的六十种药材增加至大约二百种药材;亦会协助和促进市场设立检测实验室,以提升香港中药检测的能力;以及考虑吸纳更多内地知名中医来港参与临床教学及研究,促进香港成为中医中药走向国际化的平台。
另外,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安排》),香港和内地在“中医药产业合作”领域会加强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合作内容包括:
(1)相互通报各自在中药法规建设和中医药管理方面的情况,实现信息共享;
(2)加强在中医药科研方面的合作,交流和分享中药发展和行业发展导向等方面的信息资料;
(3)加强在中药注册管理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实现中药规范管理,为两地的中药贸易提供便利;
(4)在临床试验的设施管理和临床试验的法规要求等方面开展合作,以期达到双方对临床试验数据的相互承认;
(5)开展中药质量标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中药质量标准的提高;
(6)支持两地中医药企业的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7)加强中医药产业的贸易投资促进和产业合作;以及
(8)交流和协商解决中医药产业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上述措施不但为中医药业界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透过与内地的相互交流,亦促进业界的发展。
(二)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是根据《中医药条例》成立的法定组织,负责实施各项中医药的规管措施,以确保中医药业界的执业水平和操守;同时亦就中成药的安全、品质及成效等方面进行规管。其目标是保障公众健康和消费者权益,及确保中医药行业的专业水平。在有效的法例规管下,中医药业在香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亦加强了消费者使用中药产品的信心。
此外,在《中医药条例》的机制下,内地中医专家可透过有限制注册的途径来港,在本地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临床研究及教学工作,以进一步提高本港中医专业水平。香港现时共有六所教育或科研机构,可为其聘请的中医药专家提出有限制注册申请,分别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其中,医管局已陆续邀请国内中医专家来港作学术指导。
另外,政府拨款设立的“专业服务发展资助计划”,目的是资助各有关业界推行发展项目,以加强本港专业服务界在境外巿场(包括内地巿场)的竞争力,及提高本港专业服务水平。过往数年,已有本地中医团体成功申请了此计划的拨款,以举办专业发展计划。
政府亦同时积极落实在各区开设中医诊所计划,令更多市民能享用高质素的中医药服务,从中中医药服务亦得以推广。
为推动中医药业的发展,香港贸易发展局每年均举办“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览会暨会议”,为中医药业界提供大型国际性交流与合作的贸易平台。
(三)中药的检测是中药监管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检测及认证更是经济机遇委员会支持发展的六项优势产业之一。我们会鼓励中药业界定期为中药产品进行基本测试,以监控其产品的品质。建议一方面可保障公众健康及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可促进中药检测服务的发展,拓展商机,并加强本港在检测服务业的优势。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指,政府今年九月成立香港检测和认证局,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以及透过建立香港检测及认证的品牌,提升产业的国际认受性。该局的首要任务是为产业制订三年发展蓝图,而其中一个重点是通过检测及认证服务,促进中医中药发展,该局将研究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三年发展蓝图将于二○一○年年初完成制订后向行政长官提交。
政府亦会继续透过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本地大学及业界开发中药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
根据《税务条例》,在计算业务的应评税利润时,可扣除该业务为商品进行检测的经常性开支。因此,中药业界为其销售或制造的中药产品作定期检测的相关费用可获扣税。
(四)目前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拨款资助的本地三间大学,即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的中医本科课程学额每年合共有七十九个。除本地三间大学的中医本科课程学生可以透过参加及通过中医执业资格试而取得中医注册资格外,根据《中医药条例》,其他已完成中医组认可课程的人士及表列中医亦可参加执业考试。在二○○八年,通过中医执业资格试取得注册资格的人数达三百二十七名。本港中医的人力资源基本能满足社会需要。至于研究生课程的学额,其分配则由院校自行厘定,并会由二○○七/○八年度的四个,逐步增至二○一一/一二年度的十三个。在毕业实习机会方面,现时获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辖下中医组承认的三个本地全日制中医学位课程,一律须为其学生提供最少三十周的临床实习。这三所本地大学均设有中医诊所,为学生提供培训。三所大学亦会安排学生到内地吸取相关经验。
政府亦积极向中医药学位课程毕业生提供更多临床实习机会。早前,每间公营中医诊所须聘请至少五名中医药学位课程毕业生为初级中医师,以作培训,为期一年。培训计划自今年开始获进一步拓展,初级中医师因而可在公营中医诊所接受第二年及第三年的培训,临床实习机会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医管局亦增设“初阶奖学金”让具两年或以上临床经验的中医师到国内中医院学习,进修的专题会按香港的需要及中医中心的发展方向而决定。中医师受训后,返港需协助推动中医服务。目前有六名中医师正在国内进修中。
(五)二○○七年十一月,食物及卫生局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合作协议”)。从签署“合作协议”至今,卫生署及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与内地中医药相关机构与部门,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东省卫生厅及贵州省卫生厅等,已进行了约十次的访问与交流活动。
此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同食物及卫生局和卫生署于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四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香港活动”,并由医管局、三间中医药院校及本地中医药机构等四十多个团体协办不同类型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以推动香港中医药发展和中港两地中医药交流。二○○八年十一月,卫生署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展”,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中医药监管机构展示香港的中医药发展情况。二○○九年六月,医管局及卫生署亦为内地约三十名省级中医院院长安排了为期一周的“香港医院管理考察研讨班”。
在“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卫生署将继续与内地其他出产中药材的省份保持紧密联系,在有需要时订定合作计划。今年十月,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卫生署和医管局代表参加了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二○○九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就促进传统医学知识的传播,制定政策、法规和标准,把传统医学纳入国家综合卫生体系等事宜进行交流。“合作协议”有效期为五年,双方会回顾合作进展,并根据需要提出改进建议。
(六)中医在香港基层医疗服务方面的贡献广为市民所认同。至于需要住院或有严重疾病的病人,一般都会寻求西医诊治,中医为辅。为推动中医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自二○○三年起已在多个地区开设公营中医诊所。
设立纯传统中医治疗的医院未必可以为病人提供最全面的治疗服务。当局在推动中医发展的长远目标,是以“循证医学”为本,发展一套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及需要的中西医合作诊疗模式。按病人的实际需要,医管局正在不同医院试行提供不同模式的中西医结合服务,涉及的医院包括东区医院、基督教联合医院、九龙医院、东华医院、屯门医院、黄大仙医院、将军澳医院、玛嘉烈医院景大楼、博爱医院田家炳护养院、沙田医院、灵实医院、麦理浩复康院,以及根德公爵夫人儿童医院。此外,广华医院亦研究在重建计划中建立中医大楼,提供更具规模的中西医结合服务。
与此同时,政府亦欢迎有兴趣的团体在今年年底推出的私家医院的土地上同时提供中西医服务。
(七)过去数年,政府积极落实开设中医诊所的计划,目前有十四间公营中医诊所,分别设于中西区、湾仔、东区、观塘、黄大仙、深水、荃湾、大埔、将军澳、元朗、屯门、葵青、北区及沙田。我们现正努力于九龙城、油尖旺、南区及离岛区物色合适的选址以开设中医诊所。另外,一些非政府组织包括博爱医院、仁爱堂及邻舍辅导会等亦以流动中医诊所模式为多个地区提供中医药服务。目前,上述非政府机构共有约二十三部流动中医诊所服务市民。
至于在各公立医院增设中医诊所方面,一直以来,香港的中医服务主要由私营市场提供。截至二○○九年十月三十一日,香港有6,120名注册中医及2,793名表列中医,他们在香港不同的地区提供中医服务。而政府于十八区开设公营中医诊所,亦发挥为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受助人及长者提供免费或减费的中医服务的功用。可见公营和私营的中医服务优势互补,已满足了社区的需要,无须另外于各公立医院增设中医诊所。
完
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7时0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