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立法会问题
立法会十四题:中医药发展
以下为今日(五月二十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陈克勤议员的提问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的书面答覆:
问题:
有业界人士批评,虽然本港的医疗体系是中、西医兼备,但中医药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政府重视,亦缺乏全盘规划和完善的政策推动,以致未能提升整体中医药的水平,难以吸引新人入行。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在全港18区每区设立一间公营中医诊所后,当局会否进一步增加诊所的数目,以应付市民的需求,并提供更多中医就职和培训机会;
(二)鉴于现时公营中医诊所主要提供门诊服务,当局会否考虑开设公营中医专科诊所;若会,详情为何,包括诊所的数目、地点及所提供的专科服务等;若否,原因为何;
(三)何时会就未来中医的人手需求展开新一轮的评估;
(四)鉴于现时在公营中医诊所任职的中医的薪金是由负责营办的非政府机构厘订,当局会否仿效用以厘订其他医护人员薪金的制度,为中医设立一套薪酬表,以供该等营办机构参考或跟随;
(五)除了在本港公营中医诊所任职外,有何措施协助本港大学毕业生前往内地中医医院或诊所驻诊;及
(六)会否再考虑在本港设立一所中医医院,作为培训中医人才及研发中药的基地;若会,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一)政府在全港计划开设18间公营中医诊所,旨在促进以“循证医学”为本的中医药发展,以及为本地中医药学位课程的毕业生提供培训机会。现时已有14间公营中医诊所投入服务。我们正积极物色合适地点尽快开设余下四间中医诊所。当局现阶段并无计划进一步增加公营中医诊所的数目。
有关增加中医师就职和培训机会方面,按规定每间公营中医诊所须聘请至少五名中医药学位课程毕业生为初级中医师,提供为期一年培训。而自二○○九年起培训计划已获进一步拓展,初级中医师可在公营中医诊所接受第二年及第三年的培训,大大增加就职和培训机会。
(二)现时本港中医注册制度并无专科注册。公营中医诊所的病人可按需要选择不同的内科服务,例如癌症、糖尿病、皮肤、骨伤、痛症等。公营中医诊所亦提供针灸及推拿等专项服务。
(三)当局一向配合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三年一度的计划周期,评估医护专业人员(包括中医师)的人力需求,并向教资会就未来有关公帑资助的学额提供意见,供院校在拟定其学术规划时作参考。有关评估工作一直在进行当中。
当局在预测医护专业人员人力需求时,会考虑各主要医护机构的人力需求,包括医院管理局(医管局)、卫生署、社会福利署,以及私营医疗机构等。透过参考退休及人手流失的趋势,并评估人口老化、人口结构改变、社会对个别范畴服务的特别需要等因素,估计未来的服务需求,从而预测长远的人力需求。在制订整体的医护人员人手需求预测时,政府亦会考虑医疗服务提供模式,以及其他相关的政策包括医疗改革,对人手需求的影响等一系列因素。
(四)公营中医诊所的日常营运由受委托的非政府机构负责,诊所内的中医师由有关的非政府机构聘用为雇员,聘用条款及薪酬由该机构自行厘订,当局并无为中医师设立薪酬表。而为协助非政府机构聘用中医师,医管局制订了一套聘任指南,当中载列各级中医师的入职要求及薪酬范围,供非政府机构参考。
(五)医管局于二○○九年七月增设“初阶奖学金”,让具两年或以上临床经验的中医师到国内著名医院学习,进修专题按香港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及需要而决定。中医师受训后,返港需协助推动中医服务。医管局亦于二○一○年四月开始开设“高阶奖学金”,遴选全港有志推动中医教研发展并具相当资历与经验的中医师,到国内医院深造,回港后负责中医师培训工作。
(六)中医在香港提供基层医疗服务方面有一定角色。正如上述提及,为推动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一直积极落实开设公营中医诊所的计划。至于需要住院或有严重疾病的病人,一般都会寻求西医诊治,间或以中医为辅。设立单纯提供传统中医治疗的医院未必可以为病人提供最全面的治疗服务。现时医管局已在数医院中设有中西医合璧的病房及服务单位。
当局在推动中医发展的长远目标,是以“循证医学”为本,发展一套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及需要的中西医合作诊疗模式。按病人的实际需要,医管局正在20间医院试行提供不同模式的中西医结合服务。此外,广华医院亦研究在重建计划中建立中医大楼,提供更具规模的中西医结合服务。
另一方面,为发展医疗产业,政府预留了四幅分别位于黄竹坑、将军澳、大埔及大屿山的土地,并于早前公开向市场征求竞投兴趣表达书,以发展私家医院,当中可提供中医服务。政府对在这些土地发展的新医院所提供的服务持开放态度,惟有关服务须符合政府将就发展这些土地所订定的特别要求。
完
2010年5月2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