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立法会问题
立法会六题:食品价格
以下为今日(十二月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冯检基议员的提问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的答覆:
问题:
政府统计处公布,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在本年十月份的按年升幅为百分之2.3,是十九个月以来最高,当中食品(不包括外出用膳)上升达百分之5.7。有报道指出,由于食物占中下层市民生活总体开支的比例较高,通胀升温明显会令他们生活承受更大压力,加上港元跟随美元贬值,而内地物价不断上扬,很多基本粮食更出现囤积炒卖情况,受炒风影响,蒜头、辣椒和姜等价格均大幅飙升,对主要依赖平价内地食品以维持生活质素的中下层市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当局有否研究最近食物价格飙升对中下层市民生活的影响;当局有否了解内地出现基本粮食炒风的情况和有关当局的应对、内地炒风对本港进口食品价格的影响,以及炒风有否蔓延至本港的趋势,甚至出现囤积抬价的情况;若有,详情为何;
(二)鉴于早前有报道指出,中国食米的超级市场零售价未有跟随进口价下调,两者的差价更扩大至百分之16,远高于泰国米的差幅,有否了解为何出现中国食米的零售价未有跟随进口价跌幅而下调,更出现不跌反升的情况;若有,详情为何;有否发现有批发商和零售商肆意抬价以谋取暴利;有否评估这情况是否反映进口内地食米市场竞争不足;当局有何针对性措施,促使零售商尽快相应调低从内地进口的食米价格,避免普罗市民在通胀加剧下还要捱贵米;及
(三)过去十二个月,从内地进口的新鲜猪肉及冰鲜猪肉的批发价/进口价和零售价的差距变化为何;差价是否有扩大的趋势;有否发现有市场人士抬价的情况;现时当局有什么措施遏止市场人士藉抬价谋取暴利,让市民以合理和反映成本的价格购买猪肉?
答覆:
主席:
政府的政策目标是维持各类食品稳定供应和保障食物安全。我们会继续与各食物来源地尤其是内地有关当局联系,确保食物供应保持稳定,以满足香港市民的需求。食品价格一向由自由市场厘定,政府的责任是提高市场透明度,令市场更有效运作,让消费者作出精明的选择。问题的三个不同部分的回覆如下:
(一)政府统计处资料显示,食品支出是中下层家庭总开支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当局一直密切监察食品价格的变化对中下层家庭的影响。我们留意到,在最能反映消费物价对较低收入住户影响的甲类消费物价指数中,食品(不包括外出用膳)价格在十月份的按年升幅为5.6%。如果把外出用膳计算在内,十月份所有食品类价格在甲类消费物价指数中的按年升幅则为3.6%,所占权数约为32%。换句话来说,较低开支住户要维持一样的食品消费水平和组合的情况下,就要较一年前增加其住户总开支约1.2%。
食品价格的上升,主要由多方面的因素组成。一方面本地消费市道改善,令餐厅和食品零售商的提价能力有所提升;国际食品价格亦自去年显著回升;此外,近期内地的食品价格升幅较快,加上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以内地为食品主要供应地的香港难免会受影响。
控制通胀预期和防止通胀升温是内地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今年以来,内地已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五次,以及在十月加息一次。针对稳定食品价格方面,国务院先后在八月和十一月发出通知,推出多项措施以扶持生产、保障供应,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理顺价格关系,从而稳定市场价格。
(二)问题第二部分涉及食米的供应和价格。政府一向密切留意本港食米的供应及价格。我们亦注意到传媒就食米价格的相关报道。食米的进口及零售价格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汇率的波动、市场供应、食米出产国的气候变化、营运商的经营成本及销售策略等。另外,由于食米由进口到零售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距,零售价一般不能即时及直接反映进口价的转变。若我们比较今年首三季的数字,中国丝苗米进口价的升幅为1.4%,零售价则上升1.9%。
香港在二○○三年开放食米贸易,目的是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吸引新的经营者加入,促进业内竞争,提高市场效率,务求最终令消费者受惠及整个社会得益。在开放食米贸易后,食米贮存商的数目由二○○三年约五十个增加至现时约一百三十个,可见食米市场的竞争已大为增加。
工业贸易署与食米贮存商经常联络,并透过食米管制方案监察食米进口、贮存和出售情况;近期并没有发现本港的食米进口价及零售价有不寻常波动。
(三)问题第三部分涉及猪肉价格。政府统计处资料显示,过去十二个月的猪肉批发价/进口价和零售价差距的变化都有收窄的情况。详情请参阅附表一和附表二。
我们一直透过不同渠道与业界沟通,了解他们运作需要,并鼓励和协助业界开拓更多食品来源地,增加食物种类,以维持整体食物供应稳定。前两天我在北京落实内地进口冰鲜牛肉的安排就是一个好例子。
多谢主席。
完
2010年12月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