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报
非典型肺炎临床治疗经验记者会谈话内容
以下为今日(四月十九日)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及多位对治理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有经验的医生及医学界人士在记者会上的谈话内容:
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今日我们是想请你们来听听有关非典型肺炎的治疗过程。在座四位是在公立医院、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帮我们设计治疗方向的专家,第一位沈(祖尧)教授会谈谈我们最初在处理SARS的治疗过程及如何摸索,然后找到现在使用的治疗方法;第二位是余(卫祖)医生,他会分析治疗的成效及那些成效会好些;而任(燕珍)医生会谈谈我们现在和广东省交流在治疗过程的经验,以及日后的路向;最后,大家都知道袁(国勇)教授研究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毒,他在化验室做很多研究,亦在临床方面帮忙,设计不同的方案去治疗,他也会谈谈一些理论和我们会再试什么新药。
(英文部分)
中文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沈祖尧教授:刚才杨局长也说过,我们起初对这个疾病完全没有认识,我们一路摸索医治的方法,我在这里说的是威尔斯亲王医院用的方法,不过其实大部分医管局的医院都是大同小异的。
我们见到发烧和有肺炎的病人,我们都是先使用broad spectrum的antibiotics,即是抗生素,可以cover到很多不同的病菌,之后如果我们觉得有证据证明这个病人是SARS的话,我们就使用Ribavirin和Steroid两种药一起用,这是我们起初的做法。
有些病人没有那么ill的,我们给他用口服的药;比较ill些的,我们给他用注射的药。我们发觉大部分的病人在第一个星期末或第二星期开始的时候,有部分病人的肺片开始差,见到很多一团团的东西在多过一个地方,或者两边肺都同时有。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会用pulse therapy,即是注射一个比较大剂量(dose)的steroid,我们是会连续打两至三日,我们会见到有些人的肺片开始清晰和血的含氧度会回升,这是我们一个stepwise的approach,就是我们在不同的时间按病人的需要给予他们的治疗方法。
这里我总结给大家看在威尔斯医院最初一百三十八个病人的治疗效应,在这个表里面,大家看到的是一百三十八个病人,他们是SARS的病人,没有任何一个人对antibiotics有任何作用,即是他们打完两、三日antibiotics仍然会发烧,X-ray亦仍然没有改变。
到了第二个阶段用Ribavirin及比较低量的steroid的时候,在一百三十八个病人里面,有百分之十八有positive response,我们所指的反应,第一是病人要退烧超过四日,第二是他的X光片花的程度要reduced by 25%及第三是他不需要再吸氧气,这个我们就称之为positive response。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有百分之十八、甚至大约百分之二十是有这个response的。其余的病人,我们有一百零七个病人是接受过high dose的steroid therapy及打了那些pulse,在一百零七个里面有九十五个在打了这个药之后,肺片开始清晰和他们不需要再吸氧气及退烧。所以overall来说,在我们最初一百三十八个病人里面,我们可以治好的rate大约是百分之九十五,到现在来说,我们仍是继续用这种treatment。在绝大部分病人身上都是有好的反应。
我们改了少许的是Ribavirin,我们会提早给予他们,即是在第一日入院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给他们这个antiviral treatment,我想summarise的东西就是这些。
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谢谢沈教授。我想强调的是这个是最初经验,大家都记得最初威尔斯亲王医院开始爆发SARS的时候,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SARS在我们的公立医院出现,这个是初期的经验。沈教授给你们的数据是初期的成效,即是治疗的成效达百分之九十左右,之后我们再调整了治疗方法,现时整体成效是百分之九十五。
玛嘉烈医院内科顾问医生余卫祖:各位你们好,大家都知道非典型肺炎到现在已经令到不少人死亡,最近的数字大概是百分之四点六的病患者死亡。我们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看看有什么因素是可能导致死亡的个案,其中我看最明显的因素是年龄因素,即是说年纪越大,死亡的机会越高。我们这里有些数字分开年龄的组别,如果是零至十四岁,即十四岁以下的小童,暂时未有死亡个案;十五岁到三十四岁这个组别就是百分之零点四;三十五岁到五十四岁有百分之三点六;五十五岁到六十四岁这个age group有百分之六点五;六十五岁到七十四岁有百分之十八点九;七十五岁或以上的比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八点六。大家很容易从这些数字看到,随年龄越高,死亡率越增加。
第二个我们看的因素是有否同时有其他长期病患,譬如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肺病,甚至高血压、中风这些情况。总体来说,有百分之六十八的死亡人士是有一个或以上上述的长期病患,大家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到有长期病患是一个明显的高危因素导致死亡。
第三个我们看的是他们有否迟了入院呢?他们迟入医院和早入医院会否有分别?我们现在看到的趋势是迟入医院,从死亡这个观点来看,危险性就会高些。初部数字看到,死亡人士他们大约在起病到入院是七日的时间,但康复的人士就从起病到入院大概是五日左右,见到有这个分别。所以我们很希望呼吁市民如果一开始有发烧或任何征状是类似非典型肺炎,应该及早求医和及早入医院治疗。
最后一点是病情本身的严重性,大家知道不同的人患同一个病是会有不同的严重性,最近我们看到淘大花园方面的病症比较重,其实都不单是淘大花园,就算是淘大花园以外其他地方的症普遍来说,这阵子是严重多了,即是他们恶化快了,他们对药物的反应没有那么明显。我们暂时主要看到这四个因素是对死亡情况有影响的。
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或者我们请任医生谈谈和内地及其他地方交流治疗的方式。
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内科部门主管任燕珍医生:各位午安,我们在本月十七和十八日有一个专家小组到了广东省广州探讨国内处理非典型肺炎的情况。在治疗方面,我们发觉我们用药的情况普遍上差不多,刚才沈(祖尧)教授已经说过,我们两地都是会先用抗生素,当抗生素表现无效的时候,通常大约是两至三天,无论是我们香港医生或者国内医生都会尝试用其他药物。主要的两种药物,第一种是类固醇药物,即是我们香港都有用的,另一种是抗病毒药物,主要在国内用的和我们用的差不多,亦都是Ribavirin。如果你说药的分量及给药的先后可能有些许分别,但大致上这两方面,我们都是很吻合。
至于病人大部分都需要数天时间才可以退烧和肺部反应会良好。无论在香港有一半病人因为肺部的影响而需要吸氧气,或是国内的病人也一样有些需要吸氧气。当有些病人吸了氧气,他们的病情亦会慢慢好转,对药物有良好反应,康复情况也会相当良好。但刚才大家都听到沈教授说到我们有一部分病人会对氧气的反应和对药物的反应都不是太好的,其中大约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是需要接受加强护理,譬如深切治疗。
在深切治疗方面,有部分病人需要用呼吸机协助呼吸和提供氧气。用呼吸机方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无创呼吸,即是不需要插管的呼吸,一种是有创的,即是插了管用呼吸机的。暂时我们探讨到在国内,他们用无创呼吸机的经验比较多,我们亦很高兴可以取得他们的经验来借镜。暂时在香港用无创性呼吸机的经验比较少,个案亦不多,所以我们将来会由专家小组继续探索可否将现时比较多病人用有创性呼吸,亦可以试试用这种方法来医治。
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现在请袁(国勇)教授谈谈治疗理论及日后怎样再加强治疗的方式。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袁国勇教授:多谢各位。我首先要说的是,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完美、百分百成功的治疗方法。所以我想说,我们只能做到的是利用我们对病人和对病毒的认识,让我们可以想到一个治疗方案是能够救到最多的病人。我希望大家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希望。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已尽了力,我们对这个病的认识,是很清楚(沈教授已说得很清楚)有一个治疗方案是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成功比率,这可说是很骄人的成就。因为据我所知,有其他国家的死亡率是百分之十。
第一,我想说为什么我们现在知道怎样医呢?因为我们知道两件事:第一件事我们知道SARS是由冠病毒引起。既然我们知道它是由一个病毒引起,我们就应该尽量找一只抗病毒的药。暂时可以有的是一种颇普通和已用了多年的药,那就是Ribavirin;第二我们从这个病学到的是发现死去病人的肺部的炎症反应非常严重。我们相信炎症反应非常严重是由于冠状病毒刺激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刺激得很要紧,以致肺内有很多巨噬细胞胡乱吞食,连正常的肺都吃掉,炎症反应非常要紧,于是肺部受到很严重的破坏。我们针对这一点,以致我们用类固醇去医治。这是完全有逻辑和common sense的。同时,我们以前知道虽然Ribavirin暂时在实验室做出来,它的抗病毒能力不是特别强,其实是颇弱。但是我们知道在老鼠身上,它们的严重肝炎,因为老鼠有冠病毒,用Ribavirin医治是非常成功的。加上这些资料,我们认为全世界暂时用得到的抗病毒药中,最好的只有Ribavirin。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可以接受。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知道这药帮助了百分之九十五的病人,但仍然有百分之五我们暂时帮不了什么。所以我们仍然在实验室里努力,在临床方面有沈教授一同努力,去想想有没有新办法可以帮到这百分之五的病人。我们在实验室里找到其他药,其中一些和蛋白有关,现在我们已开始尝试在一些病人身上使用。但我要重复再说一次,大家不要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期望。那些药可以试,但我们不知道能否救治另外那百分之五的病人。
同时,我们也在大学和医管局里组织了一批专家,全部都是免疫学的专家。我们一起商量究竟有什么方法,对那百分之五没有什么反应和那百分之五至十反应不好的病人,能否用其他方法去调节他们的免疫系统,令巨噬细胞不要再引起发炎和破坏肺组织。我们现在也开始用一种相信大家都听过的丙种蛋白,甚至尝试其他药。我们希望能维持死亡率不要再上升,甚至可以减低。暂时来说,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多谢各位。
完
二○○三年四月十九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