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报
从沙士汲取经验:作好准备,防患未然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沙士(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必须作好准备,防患未然。
整体而言,委员会认为香港对疫情处理得宜,但在疫症初期,在体制上无疑出现了缺失。
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席钱卓乐爵士及葛菲雪教授今(十月二日)早把报告呈交予行政长官董建华。同一时间,市民可于网上阅览报告及报告摘要,专家委员会的网址为www.sars-expertcom.gov.hk。
专家委员会于今年五月二十八日成立,由十一名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澳洲、中国内地及本地的专家组成,他们在国际间具备广泛相关经验,旨在检讨处理和控制疫症的工作,找出可汲取的经验,使香港更能妥善应付日后出现的任何疫症。
在报告中,专家委员会赞赏香港市民在对抗这场疫症期间,临危不乱,勇敢面对逆境,并对那些在这场疫症中痛失挚亲的人士,致以深切慰问。
钱卓乐爵士在谈及报告时表示,专家委员会就这场疫症进行了详细及全面的检讨。
他说:“我们会见各方人士,多次与涉及这次疫症或受疫症影响的不同背景人士会晤,并举行多次会议,就已获得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讨论及作出结论。”
“专家委员会并且在有需要时,要求提供额外的资料和澄清疑点,亦给予机会让有关机构和人士作出回应。”
“报告的结论及建议正好反映专家委员会成员的集体意见和判断。每位成员由始至终都矢志尽力为香港市民效力。”
“我们从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应变计划、控制机制及行动,以及系统设计多个层面,以严谨及专业的方法去研究所有问题,评估政府、卫生机关及医院管理层,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时间,有否各司其职。”
葛菲雪教授认同钱卓乐爵士的观点,并谓专家委员会在得出这个结论时,已经充分考虑事后论断的危险,因此在研究每一件事件时,都尽力设身处地探讨当时所知以及能够做到的限度。
葛菲雪教授说:“在疫症初期,对这个疾病及其成因所知甚少的时候,暴露了体制上的一些缺失,随疫症蔓延,一些担任要职的人员亦感染沙士,令问题更趋严重。”
“很多缺失很快便纠正过来,而各级人员在逆境中凭努力不懈的干劲,克服了其余的体制上的缺失。”
“专家委员会认为没有人因疏忽职守,未尽全力或行政失当而应受到谴责。”
“从事后回顾的分析,专家委员会确定了当中一些事情可做得更好,另有一些范畴须作进一步改善。”
“展望未来,专家委员会提出十二个主要议题,共四十六项建议,让香港作出更好的准备,防御任何紧急事故或危机的突袭。”(建议详情请参阅报告第十八章。)
总括而言,报告指沙士的经验有助找出一些可汲取的正面经验,同时凸显了不少挑战,须及早作好准备,防患未然。
报告指出:“其中的核心概念,就是灵活应变,使体制内每个层面均能监测、预防和控制各种破坏性的挑战,并能从中复原过来。先决条件是必须有一个妥善规划、缜密安排和充分整合的紧急事故管理应变机制。”
报告建议当局应检讨卫生福利及食物局与该局辖下有关的政府部门之间的组织架构和相互关系,藉以改善这些部门在卫生防护事宜上的协调能力,并加快政策制订和推展卫生防护工作。
报告明确地建议设立卫生防护中心,中心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范畴内,必须拥有职、权和责。 随日后工作扩展,中心亦须就各类的卫生防护事务,包括食物安全、动物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等问题提供意见。
报告强调,加强疾病监控是一项极需优先进行的工作,为系统提供及早警报。报告同时指出,现有系统缺乏全面的化验所疾病监察。
报告指出:“医疗系统中各个环节,须有高度触觉和警觉性。为此,须培养一种文化,让每名医护人员都明白,无论是负责基层护理或是住院护理,他们的工作也足以影响公共卫生,而即使一个人的疾病亦可能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冲击。”
鉴于在疫症期间建立的“综合症网上电子资料库”和“重大事件调查及灾难支援工作系统”十分成功,报告认为当局必须作出投资,使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有更佳的资讯科技支援,以应付未来爆发的新挑战。
报告建议当局应致力确保所有化验所能迅速和定期向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通报所有具公共卫生重要性的化验结果。更彻底的改革方法,便是把所有医院的微生物化验所集中在新的卫生防护中心内。
报告表示:“要解决公共卫生资源上种种不足之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成立卫生防护中心,培训更多训练有素的传染病病学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
报告重拟订应变计划,作为处理大部分医护服务和公共卫生紧急事故的基本工作;处理传染病爆发也是如此。
报告指出:“当局应规定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卫生署及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以及各分区办事处、联网和医院制订和推行事故应变计划,处理大型疫症的安排。这些安排必须分工清晰,详列控制爆发的指挥小组的主要成员、角色和责任,以及启动应变计划的机制。”
“应变计划应与卫生防护中心合作制订,采纳以人口为本作考虑的基准,并定期加以测试,并把预防传染病爆发视为当然部分。”
“此外,当局也需要制订适用于特定地点、特定事件或情况的计划,而公共卫生事故渐趋国际化,计划亦须把这点考虑在内。”
“私人机构和其他支援机构组织应制订类似的计划和安排。”
报告建议如发生公共卫生紧急事故,必须建立明确的统属关系,以便有效管理。委员会观察所见,当局为应付综合症爆发,临时设立了多个机制和组织。
“这些安排必须分工清晰并正式确立,以应付日后发生的紧急事故。”
“当局有需要制订指挥架构,以管理在运作、策划和策略这三个不同层面的应变措施。由于控制措施通常由下而上启动,因此指挥和控制安排必须能够相应配合。”
报告建议成立一个由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担任主席的指挥小组,成员人数无需太多,可包括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常任秘书长、卫生署署长、卫生防护中心主管和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疫情发生时,小组应负责作出所有主要决定。
“此外,还需要适当的法规架构,以便采取恰当的公共卫生应变措施。”
“应变计划不能单独推行,必须与毗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内地和国际社会全面紧密协作。”
因此,委员会强调与国际社会加强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也有需要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密切连系。
报告指出,医院和公共医疗系统的应变能力不足,显然是应付疫症的主要问题。
报告建议,医管局应尽快拨款改善医院的设施,特别是增加隔离病房。当局亦应检讨某些临技术和专科不足的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法。委员会赞成政府的建议,在选定的急症医院附设传染病病房,比建造一间专门处理传染病医院,较为适当。
医管局亦应制订详细计划,使资源得以灵活运用,以应付出现令医疗系统个别环节无法负荷的事故。
最容易受感染的群体也许是居住在安老院的长者,报告建议应加强安老院的感染控制安排,包括为员工提供感染控制的培训,以及改善隔离措施。到诊医生计划应长期推行。
在公众信息传递方面,报告指出,在面对严峻的危机时,向公众传达危机讯息殊非易事。
“在社会内建立一定程度的信任,十分重要。为此,须确保具备适当的专门技术和资历的专业人士获得适当培训,与传媒合作;并要与传媒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及参考他们就制订紧急应变行动所提供的意见;同时当局亦应推行持续的公众教育计划,教导市民有关公共卫生的知识。”
委员会注意到传媒在综合症疫症期间作出的贡献,建议传媒在传递有关风险的信息时亦应有责任。
在与各方人士会晤的过程中,委员会发现一些显著及曾引起关注或不满的重要议题,委员会就这些议题给予观察和意见(详细内容可参阅报告内的第四章)。
委员会成立医院管理及行政小组和公共卫生两个小组,医院管理及行政小组于六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召开会议,而公共卫生小组的会议于七月七至十一日举行,委员会并于八月十三至十九日举行全体会议。
完
二○○三年十月二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