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立法會問題

立法會六題:精神健康政策

< 返回

  以下為今日(二月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黃成智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的答覆:

問題:

  日前上水彩園發生精神病患者殺人事件。有評論指這是因為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近年削減精神科病床,在社區內生活的精神病康復者的人數大增,卻沒有足夠社區配套措施。此外,有些接受社會康復服務的精神病患者的個案曾經由警方、房屋署及社會福利署(社署)等多個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跟進,但各部門對患者的暴力行為紀錄各有不同。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出現上述政府部門和機構跟進及記錄個案等問題,是否由於各部門的溝通和協調不足;政府設立的跨界別諮詢機制──精神健康服務工作小組曾否就此問題作出檢討;

(二)當局在加強社區支援方面的工作進展為何;引入「社區治療令」的進展為何;是否知悉,醫管局計劃在全港12區推行「個案管理計劃」需要招聘多少名個案經理,現時仍未填補的空缺數目為何,以及每名個案經理需要跟進多少名嚴重精神病患者;社署計劃中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還有多少間未覓得地點,以及哪些區議會或地區的居民反對設立該等中心;及

(三)有否評估,精神病患者殺人事件如何影響巿民對精神病患者的看法,會否造成排斥和歧視,以及對推行社區復康服務會造成甚麼困難;發生上述事件後,當局有何措施回應巿民對精神病患者可能產生的成見;會否考慮參考外國經驗,採取措施鼓勵傳媒持平正面地報道精神病和精神病患者?

答覆:

主席:

  政府關注所有涉及暴力的事件,包括當中涉及精神病康復者的個案。我們一直致力推廣市民的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政策和相關服務涵蓋多個政策局及部門的工作,就此,食物及衞生局負責統籌,並與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衞生署、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社會福利署(社署)和其他相關部門緊密合作。

  治療精神病的國際趨勢逐漸著重社區及日間護理服務,讓精神病患者能於病情穩定時,早日出院返回社區接受治療。政府近年循此方向加強精神科社康服務,讓更多適合出院的病人在社區接受治療,以期他們能盡早重新融入社會,開展新生。政府在精神健康服務方面的撥款亦持續增加。二○○七/○八年度的實際開支與二○一一/一二年度的修訂預算比較,增加約百分之三十,而過去五年合共撥款超過一百九十億元。

  我現就問題分項回覆如下:

(一)我們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政策方向是以跨專業和跨界別團隊的方式,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全面和具連貫性的服務。我們已在不同的層面設立溝通平台和協調機制,促進醫療和社福兩個服務體系的協作。

  在政策制定的層面,由我擔任主席的精神健康服務小組在二○○六年成立,成員包括具有相關服務經驗的醫療、社福和其他有關界別持份者,協助制定和檢視精神健康政策和服務。

  在服務推行的層面,自二○一○年起,社署總部和醫管局總辦事處聯同營辦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非政府機構成立了中央協調小組,商討服務策略的配合,共同探討更有效的合作模式。

  在地區層面,社署各區的福利專員及醫管局各聯網的精神科主管定期舉行地區性工作小組會議,與精神科醫務社工,區內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其他有關的政府部門,包括警務處及房屋署保持緊密聯繫。在處理精神病患者個案時,各部門會因應需要而舉行個案會議,為患者制訂康復計劃。

  現行的跨專業工作小組和跨部門溝通機制持之有效,我們會繼續強化統籌角色,為精神科病人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支援。

(二)有建議認為政府應制定社區治療令,規定居於社區的精神病患者必須接受特定治療。相關的立法建議對患者和社會多方面,例如保障病人的個人資料、醫護人員的權力範圍等,均會有深遠的影響,必須詳細研究。

  為嚴重精神病患者而設的「個案管理經理計劃」(計劃)自二○一○年四月起開始試行,目前已在八個地區實施。截至二○一一年底,醫管局共聘請了一百三十八名有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經驗的醫護和專職醫療人員擔任個案經理,為約九千名病人提供深入及個人化的社區支援。在下年度,計劃會進一步擴展至額外四個地區,屆時所有醫管局的聯網均會提供此項服務,預計將聘請額外約四十名個案經理。

  社署設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綜合社區中心)由非政府機構營辦,以「地區為本」的一站式新服務模式,提供社區支援服務和臨床評估及治療轉介。綜合社區中心在二○一○年十月已在全港各區二十四個服務點運作,現時,有六個服務點已在永久會址運作。另外九個服務點已物色到永久會址,當中七個正進行準備工作,餘下兩個地點的選址將會於今年稍後進行地區諮詢。

  部分地區人士可能就設立綜合服務中心的選址持有反對意見。然而,社署並沒有因此而擱置興建或改建綜合服務中心的計劃。社署會繼續以積極務實的態度與地區人士加強溝通,以期盡快在其他各區落實永久會址的地點。

(三)政府一向有推行精神健康的宣傳及推廣,減少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誤解和歧視。

  自一九九五年起,勞福局每年與超過二十個政府部門、公營機構、非政府機構和傳媒合辦「精神健康月」活動,內容包括與傳媒合作就精神病及患者作出正面的報道。在下年度,勞福局會繼續加強推廣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精神及核心價值,相關公眾教育的主題包括促進精神健康和幫助精神病康復者全面融入社會。

  醫管局已開展了「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社區支援計劃」,通過學校及社區青年中心向青少年及其家長推廣精神健康;衞生署亦已把精神健康納入其整體公共衞生教育計劃內。此外,綜合社區中心亦舉辦了超過2,700項公眾教育活動,加強市民對精神健康的認識。綜合社區中心會繼續舉辦公眾教育及宣傳活動,以消除公眾對精神病康復者的誤解和歧視。

  精神病與其他疾病一樣,有輕微亦有嚴重的個案。隨近年醫療科技和藥物的發展,精神病治療比過往成效更為顯著。要達到協助病人早日重新融入社會的目標,社會各界在看待精神病與其他疾病的患者時,應對他們同樣保持包容及諒解,不應持有雙重標準。精神病患者大多數沒有暴力傾向,而大部分康復者都能重新投入社區,開展新生活。

  近年市民對精神病的認識增長不少。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實有賴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及關懷,及早察覺病徵和求診能讓患者盡早得到合適治療。政府各有關部門會繼續緊密合作,增進社會對精神病的認識,以使公眾能接納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建立共融社會。

  多謝主席。




2012年2月1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7時15分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