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覆立法會問題

立法會八題:過重及肥胖問題

< 返回

  以下為今日(三月二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黃定光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的書面答覆:

問題:

  早前一項調查報告指出,本港有逾四成六人達過重或肥胖級別,而年紀越大,體重越易失控。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當局近期有否就本港肥胖人口進行相關調查;若有,調查結果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二)現時本港肥胖人口的百分比為何;該數字與其他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發達國家(例如日本和韓國等)的相關數字如何比較;

(三)當局有否就港人的肥胖問題,以及未來人口老化加劇該問題對公共醫療開支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作出估計;若有,具體結果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四)現時政府有否就推動市民健康生活模式的各項計劃的整體成效進行檢討;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五)當局有否考慮把全民健身列為優先的社會政策;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超重和肥胖的上升趨勢,主要是由於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高脂和高糖食物的普及以及缺乏體能活動的生活模式所致。醫學研究顯示,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往往是導致心臟病和糖尿病等許多非傳染病的原因。因此,政府一直以來都積極推動健康生活模式,以改善市民的健康質素。超重和肥胖程度的量度方法之一是使用體重指標(BMI),計算方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現回答問題的五個部分如下:

(一)衞生署由二○○五年建立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透過定期及有系統的電話調查,收集本港成年人口各種與健康風險有關的行為模式資料。系統監測本港18至64歲成年人口的肥胖情況,並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按亞洲成年人而定的體重分類。

  根據二○一○年的調查,BMI等於或超過23.0(即屬於「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士有大約39.2%。當中,BMI等於或超過25.0(即屬於「肥胖」)的佔大約21.0%。

  男性(48.3%)比女性(31.4%)較多屬超重或肥胖。45-54歲年齡組別的人士有最高的超重或肥胖比率(51.4%)。

(二)參考世衞的最新資料,日本、韓國及本港的有關數據載於表一。由於各地調查的年份及受訪者年齡範圍各有不同,所以難以直接比較。

(三)食物及衞生局現階段沒有就香港未來人口老化加劇肥胖問題對公共醫療開支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作出全面定量評估。不過,超重或肥胖等風險因素會引致心臟病、糖尿病等非傳染病,長遠而言會影響勞工生產力和生活水平,削弱整體經濟的活力及競爭力。

  本港人口結構轉變和醫療成本上漲亦對醫療系統帶來新的挑戰。政府不斷在公營醫療服務方面增加投放的資源。二○一二/一三年度的醫療經常開支預算相較五年前已累積增加超過四成,佔政府總體經常開支的份額增至17%。同時,食物及衞生局於二○○八年起推行各項醫療服務改革,包括加強基層醫療、推動公私營協作、建立電子病歷互通,以及強化公營安全網等。我們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醫療系統,提升醫療服務的水平和全港市民的健康。

(四)政府於二○○八年十月制訂了本港《非傳染病的防控策略框架》,致力處理對香港市民健康有重大影響、並可預防或改善的不健康生活習慣。政府亦同時成立了防控非傳染病督導委員會,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成員來自政府、公私營界別、學術界、專業團體、相關業界和其他主要合作伙伴代表。

  委員會轄下的工作小組亦在二○一○年九月推出《促進健康飲食及體能活動參與的行動計劃書》,概述各機構在未來數年在本港推行促進健康飲食和體能活動參與的具體行動。《行動計劃書》針對不同群組(例如嬰幼兒、學童、青少年及在職人士等),透過不同場所(例如學校、食肆、社區等),向市民積極推動健康生活模式。《框架》及《行動計劃書》的具體內容可於衞生署「活出健康新方向」網站(www.change4health.gov.hk)下載。

  飲食模式與食物的選擇,始終與日常生活習慣及社會文化等因素息息相關。要有效控制人口超重問題必須從社會整體,集政府、公私營機構、學術和專業團體、媒體及廣大巿民的力量,系統化和循序漸進地進行,以確保資源運用更具成本效益。我們會繼續透過落實《框架》及推行多方面的措施及活動,積極推動健康飲食的文化及恆常運動,以改善市民的健康。

(五)鼓勵市民建立健康生活模式一向是政府公共衞生政策的一部分。此外,基層醫護人員除了為病人提供醫學上的治療之外,在促進健康方面亦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就此,衞生署與香港醫學會、香港西醫工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非政府組織及其他機構合作,於二○○六年推出「運動處方計劃」。根據計劃,醫護人員以書面形式指導病人進行合適而且恆常的體能活動。衞生署正手籌備新一輪的醫護人員培訓。

  康文署亦一直致力推廣普及體育,為不同年齡人士提供多元化的康體活動及設施,從而鼓勵市民培養恆常運動的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貫徹普及體育的政策。

  康文署除透過轄下十八分區康樂事務辦事處舉辦多元化的康體活動供市民不同年齡組別的人士參與外,亦會透過體育資助計劃,資助各體育總會及其他體育團體,於社區舉辦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供市民參與,以達推廣和發展體育運動的目的。

  康文署將繼續致力向市民宣傳及推廣恆常參與體育及其他體能活動的重要性及益處,並透過檢討現有康體服務,研究向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康體活動及設施的可行性及創造更有利的環境,讓市民有更多機會進行體育及其他體能活動。




2012年3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15分

立法會八題表一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