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公報

政府就公營醫護服務模式邀請市民發表意見

< 返回

  政府現正邀請市民,就香港公共醫療系統日後的醫療模式發表意見,以期建設既能長遠維持、又方便市民使用和負擔得來的醫療服務。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兼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周一嶽今日(七月十九日)在記者會上宣布展開公眾諮詢工作時表示,政府和市民都擔心,公帑大幅資助的公共醫療系統能否長遠地維持下去。


  周一嶽指出這些年來,香港逐步建立了一個令人稱羨的醫療系統。但市民過份依賴公共醫療系統、人口老化(到了2023年,每五個人便有一個人是超過六十五歲的長者)、慢性疾病年輕化的趨勢、醫學科技日新月異導致醫療成本不斷增加、及醫院服務求過於供,令醫療系統面臨重大的挑戰。


  他說:「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審慎檢討和重新考慮日後應採取何種醫療模式,以期設立一個能長遠維持的醫療系統,為市民提供既方便又負擔得來服務的共同理想。」


  2004至05年度,公共醫療服務開支為302億元,佔經常性公共開支百分之十四點四。


  他續說:「香港社會須考慮應否繼續把愈來愈多的公帑花在醫療服務,而剩餘給其他社會服務和基建發展的開支則愈來愈少。」


  委員會在首份報告中建議公私營醫療系統需要重新定位,公營醫療系統重點服務對象是:急症和緊急護理服務;低收入人士和弱勢社群;需要高昂醫療費用、先進科技和不同專科合作診治的疾病;以及培訓醫護專業人員。


  在基層醫療服務方面,委員會建議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更加重視預防性護理;將現時公營基層醫療服務改為向私營機構購買;以及鼓勵私人執業的家庭醫生考慮聯合執業。


  至於醫院服務,委員會建議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檢討各間急症室的關鍵需求量,識別是否有需要將某些急症室合併或以其他方法理順;公立醫院尋求機會與私家醫院協調日間護理服務的規劃和發展;鼓勵私營醫療機構開設更多二十四小時診所,處理顯示急性病狀但病情並非緊急的病人,及與急症室建立緊密聯繫,在遇到真正緊急病人時作出最快的轉介;以及公立醫院訂出明確政策,把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轉介回家庭醫生、先前治理他們的公營或私營基層醫療醫生。


  委員會認為政府應堅守承諾繼續提供第三層和特別護理服務,讓這些服務以整體社會可以負擔的形式持續下去;同時,醫管局應繼續採取現行的方法,把第三層醫療服務集中在指定中心提供。


  委員會亦建議政府考慮修改安老院舍的發牌條件,規定安老院必須聘用到診醫生定期照顧院友的醫療需要,並應擴展社區護理服務,及鼓勵私營界別和社會福利界設立短期療養院舍,供康復病人作短期療養之用。


  在基礎支援上,委員會建議政府制定更進取的疾病預防策略;促進病歷流通;制定收費政策推動公營醫護服務達致理想定位;以及推行公眾教育,改變文化或價值觀念上對醫療的誤解,培養病人要對自己健康的責任感。


  周一嶽指出,制定日後服務模式的目的,是為了理順和充分利用公營和私營醫療系統的資源,讓本港的醫療系統得以維持下去。


  他說:「我們在某些服務範疇中可能由此節省到一些資源,但這些資源會被保留在醫療系統內,作為改善其他服務範疇之用。」


  《創設健康未來》報告文件及小冊子可於衞生福利及食物局網頁(http://www.hwfb.gov.hk/hmdac)下載或於下列地點索取:


*各區民政事務處諮詢服務中心;

*醫管局大樓內的健康資訊天地;

*醫管局轄下的公營醫院和診所;

*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長者健康中心及婦女健康中心;及

*各大公共圖書館。


  市民請於今年十月三十一日或之前,將意見郵寄至中環花園道美利大廈十九樓衞生福利及食物局醫療服務改革組;或傳真至2840 0467;或電郵至healthcare@hwfb.gov.hk


  委員會不久將展開第二階段的工作,手研究醫療融資問題。目標是在2005年年底或2006年年初提出有關醫療融資方案的建議。


  委員會日後亦會研究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牙醫服務和中醫藥發展。







二○○五年七月十九日(星期二)


Real Media格式 (現場/粵語/普通話/英文)
Windows Media格式 (現場/粵語/普通話/英文)

2019年4月12日